“最美不过夕阳红,温馨又从容”,随着21世纪的到来,我国将步入老龄化国家。人口统计数据表明: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人1.26亿,占人口总数的9.7%,到2000年将超过1.3亿人,占人口总数10%以上。维也纳世界老龄大会有关文件规定: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占10%以上或65岁以上人口占到7%,即进入“老龄化”或“老年型”社会。
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,关心老人、丰富老人晚年生活虽然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,但还有不少具体的工作尚未到位。很早就有人提倡的开发为老人服务的“银色产业”,至今没有形成规模,特别是作为其中重要内容的“银色书”,到目前似乎仍是出版界的“冰点”。
在北京某闹市区新华书店,花花绿绿的“儿童读物”占了4个书架,记者问售货员有没有老年读物,她们把手指向“生活读物”,于是,记者看到在一摞摞毛衣编织、裁剪、美发、化妆、菜谱中间,零星夹杂着几本“家庭医学顾问”、“老年健康饮食”。售货员说:老年读物之所以没有列成专柜,一是品种少,二是不好卖。在海淀图书城,记者得到了同样的信息。图书城里有专门的“少儿书店”和“生活书店”,聊起老年读物,“少儿书店”的邢老板说:“全北京也没有老人书店。你想啊,现在的孩子都是宝贝,老人自然也给孩子买书,可谁给老人买书呢?”他还举了个例子,劳动人民文化宫秋天的书市上,“生活书店”以5元3本的价格抛售图书,一个白发老人前后转了4个来回,终于买了几本书。一问,其中一套卡通书是给外孙的,《少女必读》是给孙女的,“打毛衣”给儿媳,“中年保健”给儿子。自己看中了一本《兰花栽培》,权衡半天还是没买。书店普遍对“银色书”冷淡,就因为它实在不好卖。
同样因为不好卖,出版社也不愿出“银色书”。湖南科技出版社去年出了套《老年生活丛书》,5本一盒,包括政策法规、心理健康、健康长寿、闲情雅趣和当家理财,标价40元,算得上“物美价廉”,但该书责编罗蕾却有苦难言。她说:“我编这套书还真下了些功夫。”大到选编策划,如拟定“和心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”这样富有诗意的小标题,小到单本书限定字数,字号很大,便于老人阅读这样的细节,罗蕾都一一想到了。但除了去年重阳节有些单位选定这套书当礼物外,一直销得不好。罗蕾认为滞销的原因一方面是宣传不到位,但更重要的还是老人舍不得花钱,尤其舍不得文化消费。本来,这套书中的《当家理财篇》就是告诉老年人要转变消费观念,要学会自己享受生活,不要只给子孙攒钱。但恰恰这本书是丛书中反响最冷淡的一本,事实上很失败。罗蕾感慨地说:“老人还是只关心健康和休闲,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相对保守。”为考虑市场需求,她正在做的“银色书”只好又退回到《健康老人丛书》的老面孔。北京大学出版社也出过一套“健康长寿丛书”,包括自我法律保护、营养、健康、娱乐,一共10本,装帧精美,价格不高,但销售业绩平平。而作为全国唯一一家“银色书专业社”——华龄出版社,一直以小规模、慢速度发展。该社翟小姐介绍说:老人们只买些健康和休闲类书,对其他老人读物不感兴趣,而且数量有限。该社年出书百种左右,真正的“银色书”只有半数,就这样还是亏本。
看来,“银色书”开掘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老人消费观念滞后。中国老龄协会的一份抽样调查表明,老人的日常消费中占第一位的是日常生活支出,达43%;其次是医疗保健(29%)、人情(15%)和文化娱乐(8%)。在文化娱乐中,购买书籍又是较小的一块。就像《中国老年》杂志编辑佟伯年所说:“多数老太太舍得买一把绸扇扭秧歌,却不会买书看。”他分析说,一方面老人消费很慎谨,“养老”意识重,“享老”意识不足,观念比较老;另一方面,现在的老人年轻时都经过社会、时代的大变动,阅历丰富,一般的书无法吸引和打动他们。比如多数老人不看小说,因为他们自己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了。佟伯年希望一方面老人自己能更开放一点(他想在《中国老年》上搞一次老人“了解多少新名词”的活动),另一方面社会对老人的关心能更贴心更周到一些,比如建个老年购物中心,从服饰、保健品到图书都有,免得老人为买一样东西去大海捞针。
谈起这个话题,老人们有自己的看法。记者走访了北京西城区的一个业余老年大学,75岁的董大爷直言不讳地说:“我当然关心健康保健,但这类书我从来不买,因为这些书‘次’!”他批评健康类书不少编得粗糙,抄来抄去,内容相似,有的不用你说也知道,有的随便翻翻就行了。另一位老人说:“人老了,喜欢凑个热闹。那些教你下棋、打牌、溜鸟、养花的书,自个儿看没劲。”的确,老人们喜欢凑在一起,聊一聊,乐一乐,不比看书强?就算是学书法绘画,看书当然少不了,可老人们也愿意到老年大学来一块儿学。知识分子模样的马大爷认为,大多数编写“银色书”的人不懂老年人心理。他说:“他们并不真懂老人想什么,需要什么。他们不知道知识型老人喜欢什么,一般老人又喜欢什么;不知道老人为什么愿意扎堆聊天晒太阳。事实上,老人爱怀旧,想念故人,害怕死亡,他们的书却讲不透彻。”马大爷笑笑说:“我们都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了,什么话是贴心说的,什么只在嘴边飘飘,还听不出来吗?”
原来,在抱怨老人消费观念陈旧的同时,我们忘了可能真的不懂老人,或许这才是“银色书”市场大却开掘难的真正原因。就像马大爷说的:编书时不懂什么叫老人;等他们老了,懂了时,编书的又换了新一茬人。
“银色书”,你真的这么难发出诱人的色彩吗?